美国大众传媒专业是很多文科申请者的选择,本人原来是学应用语言学专业的,跨专业申请到美国的大众传媒专业。现特将自己在申请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分享给大家,为大家的申请做个借鉴。
本人背景:
211本科院校,应用语言学专业,辅修新闻,G570/710,T98,GPA3.42。结果,REJ3个,AD6个,最后拿着4/1奖去US NEWS综合排名三级的一个学校读媒体管理。
申请时间安排:
大三上半学期开学9月,报名GRE,开始背红宝书,1、2月自己准备作文,3月机考,随后报名上新东方周末GRE班至5月份,6月参加笔考。大四,7、8、9月实习,选校,以及iBT,10月初考iBT,10-11月准备申请资料,11月底寄出第一份材料,12月中旬寄出所有材料,实习,等待,3月开始收AD,继续实习,4月底做出决定,5月底签证,6月初定机票,8月初飞。
整个时间安排大致就是这样的,不用非常焦虑考完试准备时间不够,也不要在2月、3月人家offer满天飞的时候气馁,按照自己的步伐走就可以。我在申请过程中也认识了很多朋友,他们都考了GT,但最后都因为工作或者保研或者觉得申请麻烦就放弃了,也没什么的,申请也是一个反省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如果你一直坚信要出去读,那么就可以坚持下来的。
GRE:
常有人问先考T还是G的问题,的确是因人而异的。我的感觉是,如果英文水平还可以对,例如轻松过4、6级的,那就可以先考G,考GRE可以上一个辅导班,快速地对ETS的思路有了解同时对申请有概念。这样子,考T的时候就不需要再去上辅导班了,有了GRE的基础加上灵活的应用,考iBT应该是比较容易的。我这样文科背景的外加数学白痴的人的体会是:数学不可轻敌!虽然话说都是高中数学,但是到了大三才拿起来看还是会觉得很生疏的,所以还需要下点功夫的。语文方面的话,背单词真的就是唯一一条出路。
IBT:
最重要的可能是,尽早能够报上名,呵呵。对于考T,我基本上是没有发言权的,因为在准备的过程中又忙着实习又忙着选学校,有点大意了,结果T没考好终究还是影响申请的。前辈们也常说,GT不是唯一,却也很重要。
参考书目:ETS官方指南 kalpan软件 旧托的一些参考资料
练习IBT真的要对着电脑练,才能够适应看着电脑做英文4个小时都不走神的境界。
以上部分,无论申请什么专业,GT的准备是差不多的。详见更多高分的牛人。
选校:
基本上也是按US NEWS综合排名和专业排名还有一个奖学金发放排名来选,不过就是传播专业排名方面可能没有比较新的权威排名,就要靠自己一个个来看然后选择了。我是参照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早年有一个doctor programs reputational study,先看看美国的学校都有哪些传播方面的课程,然后根据自己的背景,找出对于实践操作要求不是很高,而且又不会太枯燥的专业。这样筛选下来,广告、电影这些需要专业背景知识的我就没有选,传播理论、speech之类的我也没选。
然后把这些学校的网站都浏览一遍,大致了解一下他们的focus,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始和小秘联系了,询问专业方向以及他们对于GT分数的要求,也可以顺便自我介绍一下。例如我当时对某校的film studies很感兴趣就发邮件去问有什么要求,对方就表示如果没有学习电影的本科背景就不推荐来学习,也有学校明确表示iBT不到105分不要。个人觉得,在申请阶段,有效沟通是最重要的。我选校主要就是看他们的师资力量,网站设计(我果然还是“外贸”协会的),还会看看他们的学生list有没有中国学生,有的话也会问问相关问题,很多人都会热情回复的!
最后衡量下来,我申请了9个美国学校,1个前50的,1个前70,1个120左右的,剩下的就在3等/4等(US News 排名)还申请了香港浸会,保底,万一没有AD或者签不过的时候去,不过后来发现浸会也要求比较早给答复了,所以保底的作用不大。
材料准备:
成绩单:我们学校是先到系里面开一份成绩单,系里盖章然后签字,拿着范本,以及自己打印的中英文成绩单、信封和人民币,去教务处。第一份50起价(包括中英文章和信封上的章),以后每份10元。如果申请的时候还没毕业,就可以按需例如10个学校,盖18分就差不多了,然后毕业的时候还要再去盖完整的成绩单。在读证明要先到学生处开,然后再去教务处盖章,10元/份。学位证明则是到校长办公室之类的地方,免费。
推荐信:我是找了本专业的老师,强调一下学术能力;辅修的时候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强调一下对于大众传播的认识,还有在电视台实习的时候的老师,谈谈实践。
PS:这个很重要。一定要自己写,一定要针对每个学校写。可以很清醒地意识到,我为什么要申请,我学了这个专业是为什么。我的重点是,本科的应用语言学的学习和实习使我意识到沟通、传播的重要性。同时,列举了一些感兴趣的话题(一方面是自己的确关注,也有一些是看这个学校的老师都研究哪些方向,例如meida effect,media and new technology之类)。需要搜一下教授们,看看他们写过哪些作品,都可以稍提一句,不用指名带姓。我写完之后,是提交到essayedge改的,这个讨论详见《飞跃手册》,反正我改下来,觉得有质的提高。有一些词句的用法,都是想不到的。基于这样一个范本之上,就可以写出很多篇了,只要在研究兴趣这一块顺势改一下就好了。
简历:这个也很重要。只有PS和简历这两页我都是用浅蓝色彩纸打的,写法同一般工作的简历,重点是用实例证明做过什么。
WS:我挑了一篇从语用学角度分析主持人话语的作业,虽然是语言学的但是和大众传播理论还是有关联的,翻译了以后作为WS。翻译的过程其实不是很难,就是可能一些说法会很不学术。比较可怕的是,我寄了WS的学校似乎都把我拒了。我觉得还是要把前面的summary写的仔细点,让人能够一眼明白研究的内容和结果。
一般的材料就这几个大件了,最多还有一些表格也需要细心填写。我当时寄是用UPS寄的,不是特别着急的是打一个包寄到美国一个姐姐那里,这样可以省掉一些邮费。
套磁:
其实套磁的作用不仅仅是有助于申请,而且也可以帮助你挑选研究的兴趣点。我就在看这些教授的简历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自己有兴趣的研究点。具体套磁的话,首先可以去goolgle scholar搜索他们的作品,了解他们近期的研究;觉得不够就去图书馆找原著看,我们学校图书馆有许多新闻、大众传播的原版书,阅览室也有新的新闻/传播类的英文杂志,很有用。
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因为本来学术水平就不高,所以前期套磁成功率不是很大。完全就是很突兀地自卖自夸,也问不出什么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最多就是说我对这个研究很感兴趣,问问有没有什么新的进展之类的。但并不是说,你为套磁做的这些功课就没有用了。后期,还是可以继续套的。在申请后期,学校在看了你的资料以后,对你有了大概了解或者一定兴趣,会派人跟你联系,也就是“电面”,这个绝对是套磁的最好机会了。
在申请后期,学校决定要不要给我奖的时候,我就主动跟小秘说,我打给你,我们还是直接交流一下,最便捷地了解彼此的方式。于是我就约了时间给她打了电话,主要讨论了一下我的规划、背景、选择这个专业的理由。其实学校很大的concern还是国际学生的语言和沟通,所以电话下来,他们有一个很直观的印象,很快就告诉我决定给奖。同样的还有香港浸会的突然电面,当时也是用英语聊了一下我的毕业论文,本科学习的背景,多亏了在平时看了那些英文原作,一些专业的说法才可以脱口而出。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GSU的一个很好心的教授的电面,他也是决定给不给奖的,我们聊了很久,他很实在地告诉我他们那个专业强调的是研究重点media ethical,非常理论的,如果不感兴趣就不要勉强,而且也告诉我中国学生的弱点就是不肯交流结果英语水平都没有提高。我虽然决定不去这个学校了,但还是一直很感激这个教授,很真心地给了我好多建议以及鼓励。
套磁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多看点专业书总是没错的,积极主动沟通也总是没错的,适时骚扰小秘也是必要的,打个电话之类的,其实很方便的。
实习:
因为成绩不高学术能力又一般,还有点跨专业,所以我申请过程中还是很强调实践的。去过电视台,给外国记者做过私人助理,还去过PR公司,正因为我一直不断地在和媒体相关的行业打交道,我才更加意识到出国看看人家的传播理论、媒介发展是多么重要。在申请漫长等待期间的工作,可以提高英语应用能力(这个时候找工作,就可以把英语作为强项)还可以打发时间。
总结:
暂时就想到这些。主要是想给那些刚开始申请美国大众传媒的人看一下,就算全部背景都是一般,还是可以申请学校的。如果你付出的再多一点,就可以去牛校的。